(021)39188011 (021)39188005
宣传教育
23
2013-10

借“为官五行”说 品官箴 修官德 ----连载之二

文/图:
来源/:
编辑/:

借“为官五行”说 品官箴 修官德(二)

司马延

 

“为官如水,知载舟之理,达至清之性”

对“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后汉书·皇甫规传》注引《孔子家语》:“孔子曰:‘夫君者舟也,人者水也。水可载舟,亦可覆舟。君以此思危,则可知也。’”历史的经验表明,贪腐误国。“国家之败,由官邪也;官之失德,宠赂章也。”(《左传·桓公二年》)若上行下效,贪贿横行,官吏腐败,必然会导致国家灭亡。所以,历朝历代的开明君主无不推崇为官清廉的治吏之道,严于治官,力戒贪腐,以求政权稳固。

为官者是否清廉,事关人心向背、政权巩固和国家兴衰。因为,清廉是德政的前提和基础。古之所谓“公忠仁明”皆源于清廉。元人揭斯说:“廉非为政之极,而为政必自廉始。惟廉则欲必寡,欲寡必公。”清廉虽非为政之最,但却是从政之始,是为官者的立身之本。如果为官者连起码的清廉都难以做到,实施德政便无从谈起。

古人对为官清廉“达至清之性”多有论及。宋人真德秀说:“律己以廉。凡名士大夫者,万分廉洁,止是小善,一点贪污,便是大恶。不廉之吏,如蒙不洁,虽有他美,莫能自赎。”武则天强调:“理官莫如平,临财莫如廉。廉平之德,吏之宝也”;“行廉以全其真,守清以保其身。”(武则天《臣轨》)同时,把官员清廉与否与“修齐治平”相连,“水能载舟,亦能覆舟”,故有“国正天心顺,官清民自安”;“人尚廉则身正,家尚廉则国安”之民谣。有鉴于此,为官者应谨记“载舟之理”,“欲影正者端其表,欲下廉者先己身”,以清廉自持,慎始慎终,“达至清之性”,这样才能赢得民众拥戴,巩固执政的根基。

  

“为官如火,疾腐恶之仇,存至诚之性”

火者,物体燃烧所发出的光、焰和热也。“疾腐恶之仇”与忠诚坚贞相连,“行之发于至诚”。为官应“存至诚之性”,在于“夫诚者,君子之所守也,而政事之本也”(荀子)。“忠正者,以慈惠(百姓)为本。”(武则天《臣轨》)以“至诚之性”善待百姓,需要正道直行,秉持公平正义,维护百姓利益。而要做到这一点,势必为邪恶者所不容。所以,为官者应对百姓忠诚无私,疾恶如仇、刚直不阿、扶正祛邪,敢于“唱黑脸”,不怕得罪人。

清人汪辉祖云:“得民在去弊,去得一分,即民受一分之福。”为官者应勇于任事,敢于担当,精诚所至,憎爱分明。即如视民疾苦,心如火焚;关心民瘼,救民倒悬;潜心爱民、除弊兴利;对百姓冤屈之事,仗义执言,主持公道,为民纾难解忧;对邪恶不平之事,怒火中烧,惩恶扬善,为民撑腰;对不法之徒,铁面无私,严肃法纪,严惩不贷,皆是为官者应有的本分。总之,对损害百姓利益的现象,勇于与之抗争,而不能听之任之,更不可退避三舍。“为官避事平生耻”。倘为官者见百姓受难,心如枯井,波澜不兴;面对邪恶,麻木不仁,甚至趋炎附势,与邪恶同流,只能为百姓所唾弃。

由此来看,为官者不能止于清廉,还应视贪腐若仇敌,无私无畏,为民除弊,不辱使命,而绝不能当“好好先生”、做“太平官”。而这种对百姓的“至诚之性”,也是一种难得的高尚情操,即如荀子所云:“君子养心莫善于诚,致诚则无它事矣,唯仁之为守,唯义之为行。”

  

“为官如土,承厚道之德,秉至美之性”

《易传·坤卦》:“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大地孕育万物,博大深沉。为官者的“厚道之德”应像大地那样宽广厚实,容纳百川,容养万物;而唯有品德高尚者,方能担当大任。为官者品德高尚,厚待百姓,才能凝聚人心,成就事业。

厚道,可解为待人诚恳、能宽容、不刻薄,表里如一,不夸夸其谈、不阿谀逢迎等。做人要厚道,为官者更应“承厚道之德”,雅量容人,善待百姓。倘能如此,便如冬之阳光、夏之清风,令人可亲、可信、可敬,拉近与百姓的距离。《国语·晋语六》:“唯厚德者能受多福,无福而服者众,必自伤也。”意谓厚德与有福相连,厚德者才能服众;若无德而得福,原本就不正常,若再得到多人服从,最终就会受到伤害。

天地间,没有比大地更厚道的了,也没有什么不是承载在大地之上。希腊神话中的英雄安泰是大地母亲的儿子,当其紧贴大地时,就会产生无穷的力量,所向无敌;而当敌人设法使其脱离大地时,便死于敌手。官员来自人民,应扎根于民众之中,紧紧依靠人民,始终保持“血肉联系”,才能立于不败之地。

为官者的“厚道之德”和“至美之性”,可集中展现为“意莫高于爱民,行莫厚于乐民”(《晏子春秋》)。亦如孔繁森所言:“共产党员爱的最高境界是爱人民。”倘能由此出发,厚待百姓,潜心爱民,多为百姓谋福祉,就能成为人们爱戴的好官。

                                    (续完)

 

摘自《中国纪检监察报》






沪公网安备 31011402002929 沪ICP备11006489号-2 Copyright © 2021 上海科技管理干部学院 版权所有
移动办公
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