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八大以来,上海以更大的担当、更高的要求,努力把对口支援工作做得更好、更有成效。上海科技管理干部学院坚持以“精准扶贫”为引领,以“精准化培训”为指导,结合地方产业转型需求,通过来沪培训与送教上门相结合的方式为新疆、云南、青海果洛、贵州遵义等受援地区培训各类干部数千余人,为对口支援地区科技、经济和社会发展以及边疆地区社会稳定做出了积极贡献。
为进一步做好今后对口帮扶中西部地区的人才培养、培训工作,制定好以需求为导向的、动态的、精准的人才培训计划,2018年8月13日至19日,学院副院长张庆杰、李敏带队,教务处副处长严群、教学研究部陈友伦、凌媛媛老师和学员工作处陈一梅老师等一行六人对上海对口支援的湖北省夷昌市夷陵区、重庆市万州区及其他中西部科技帮扶地区开展培训回访考察调研,及时了解掌握帮扶地区培训需求,聆听往期学员意见建议,寻找对口支援各地区的切实需要,以此更好地达到帮促结合、携手共创、相融共进的效果,为实施多层次多角度的干部人才培养机制奠定基础。
8月13日下午,调研人员一行来到了夷陵区市民服务中心,拜访了夷陵区科技局的相关领导、处室负责人,与科技局领导及往期学员进行了长达近4个小时的面对面交流座谈。
座谈会上,夷陵区区委常委、组织部长刘朝表示科技的价值对地方发展有着重要意义,夷陵区有非常好的产业基础、在以科技创新促进地方发展中起到了一定作用,对科技人才的重视程度是非常高的,也指出了夷陵区的科技工作中还有很多短板,比如在科技人才的培养上有欠缺;科技力量的跟进力量不足;在科技创新的服务方面,只是依靠政府的有限服务、利用市场的能力还很薄弱等,希望通过对口支援项目、有更多的机会多学习、多交流,将上海的一些成功经验和先进理念带回来。
8月17日下午,调研人员一行在重庆江东机械厂进行调研座谈。万州区科委党组成员、副主任杨军表示,10多年来,万州区依托上海科技管理干部学院举办的各类培训班,培训人数超过500人次,使大批的干部开阔了眼界,学到了知识,能力得到了提升。会上,往期学员们也纷纷表达了在上海学习的心得体会以及在实际工作中学以致用的情况,大家认为,上海作为全国经济中心、科技创新中心,在科技创新方面的许多探索实践和成功经验值得万州学习。
在此次调研与回访活动中,调研人员一行深入夷陵区龙泉镇考察科技工业项目,鸦鹊岭镇农旅结合项目,调研依托三峡大坝和科技推动农旅产业发展项目。通过对相关企业的实地走访,了解夷陵区科技创新工作,感受夷陵区通过实施高新技术产业倍增工程、中小企业成长工程、新兴业态培育工程“三大工程”,积极培育高新技术企业,不断提升市场主体的创新创造实力带来的新变化和新成就。
在重庆万州区,调研人员一行实地调研了重庆远风机械有限公司、重庆江东机械有限公司、甘宁镇玫瑰香橙市级农业科技园区、重庆三峡农科院甘宁基地、重庆市万州区水产研究所等地,并参观了三峡移民纪念馆,详细了解万州区经济社会发展情况和科技创新工作情况,通过实地走访,由衷地感受到万州经济社会的巨大变化。
通过回访,往届学员对学院的对口支援培训提出了新期待:(1)能更多地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分层次的培训;(2)多增加一些科技金融、创新产业方面的专题;(3)多介绍些上海的先进做法及科技成果转化政策及经验;(4)期待培训时间再延长一些、培训的普惠面(更多人参加)能更大一些;(5)授课方式再多样化一些,多增加小组讨论、结构化研讨等形式;(6)课程设置中多一些考察、参观等实践环节;(7)农业产业是湖北省的主导产业,在做好力所能及的人才培训的同时,能牵线搭桥为湖北省的农业产业及农业企业的发展助一臂之力…等等。
著名教育思想家黄炎培曾经对职业教育的作用有这样一番评价:“将使受教育者各得一技之长,以从事于社会生产事业,藉获适当之生活;同时更注意于共同之大目标,即养成青年自求知识之能力、巩固之意志、优美之感情,不唯以之应用于职业,且能进而协助社会、国家,为其健全优良之分子也。”一代精神文明的发展,首先始于思想观念的更新,而科学技术的进步则是观念更新的一个基本的原动力。为期一周的回访调研,使调研人员一行对湖北省宜昌市夷陵区以及重庆市万州区的经济、科技发展情况有了更多的了解,也为学院实施“精准化培训”,围绕受援地区科技工作重点、重点产业进行更详细、更全面、更科学的课程设计和学习安排打下基础。
文\图|凌媛媛 编辑|办公室